東北地理所在可降解微塑料誘導激發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
土壤微塑料(MPs)污染是一個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威脅。雖然生物可降解塑料是不可降解塑料良好的替代品,但土壤中的生物可降解MPs是一種碳源,可能增加或減少土壤有機質(SOM)礦化,即激發效應。土壤氮的有效性是調控土壤有機質激發效應的重要因子,由于大多數生物可降解MPs不含氮素,其輸入到土壤后微生物生長和代謝所需氮素主要來自土壤。但土壤氮素有效性對可降解MPs誘導礦化作用的研究鮮見報道。
近日,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李祿軍研究員團隊在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題為“Nitrogen availability governs priming effect induced by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 through microbial life-strategies”的研究論文,解析了土壤氮的有效性如何通過調控微生物生活策略影響MPs誘導的激發效應。
研究表明,具有較高降解性的聚羥基脂肪酸酯(PHA)誘導激發效應的范圍為200 %~250 %,?而降解性較低的聚乳酸(PLA)誘導激發效應范圍為-22 %~-5 %(圖1),這種差異源于PHA更易降解為小分子有機化合物,為微生物提供充足碳和能量。相反,PLA的緩慢降解可以通過形成“plastisphere”抑制SOM分解,有助于提升SOM穩定性。
圖1 可降解微塑料(MPs)在土壤中的累積激發效應
另外,相比于沒有氮輸入土壤,礦質氮輸入(1.50,0.75,0.50,0.30 mg N g-1 soil)普遍降低了MPs誘導的激發效應(圖2),主要是由于礦質氮輸入限制了K-策略微生物(酸桿菌門和擔子菌門)對礦質氮的挖掘。礦質氮對MPs誘導激發效應的抑制作用隨MPs碳和礦質氮的C/N比的增加而增加,主要是由于適宜的添加物C/N(C/N=10)滿足了r-策略微生物(變形菌門和子囊菌門)對碳和氮的需求。r-策略微生物的快速生長同時增加了SOM和MPs的礦化。同時r-策略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和殘體也可以通過交互喂養,促進K-策略微生物的生長,從而緩解氮輸入對其的限制。
圖2 添加物不同C/N (MPs/礦質氮)條件下,MPs誘導土壤有機質分解對礦質氮輸入響應的平均效應(RR + +)
研究認為,r-和K-策略微生物共同驅動了MPs誘導激發效應的強度和方向(圖3),該影響取決于土壤氮素有效性。總之,土壤養分狀況對SOM礦化的調控作用在預測MPs影響土壤碳循環時應加以考慮。
圖3 氮素有效性調控微塑料誘導土壤有機質激發效應的概念圖
東北地理所在讀博士生董宏鑫為論文第一作者,李祿軍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,其他合作者還包括特別研究助理何朋、劉明慧(已出站),德國哥廷根大學Yakov Kuzyakov教授。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(U23A6001和 42277350)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(2022YFD1500305)、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(131323KYSB20210004)、黑龍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(JQ2021C004)等項目的資助。
論文信息:Dong,H.,He,P.,Liu,M.,Kuzyakov,Y.,Li,L.J.,2025. Nitrogen availability governs priming effect induced by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 through microbial life-strategies.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76(4),e70170.
論文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111/ejss.70170.
附件下載: